登录   |   注册   |   发布作文   |   留言
  • 作文总数:4587481
  • 原创作文:458745
  • 会员总数:6241
搜作文 雪的作文 元旦作文 冬天 春节作文 感恩 爸爸
 
当前位置:作文网 > 写作技巧 > 文学常识

文学评说—让我们荡起双浆

共有 人看过    来源:作文网原创    作者:徐月琴    时间:2012-11-26 10:18
古诗鉴赏在高考试卷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于它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所以有一定的难度,答题情况一向不是很理想,得分率偏低。自2002年起古诗鉴赏由往年的“采用选择题的考查方式”调整为“采用主观题的考查方式”,这种命题形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古诗鉴赏的难度。因此,古诗鉴赏的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考古诗鉴赏选材同其他知识点的考查一样,并不直接出自课本。既然这样,课内那些古诗的学习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如“节省”时间用于专题复习。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为数不少,他们在平时教学中对课内古诗简单处理,分析如蜻蜓点,不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至多让学生在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基础上读读背背而已。我认为课内古诗不但不能马虎对待,反而要精读细品。理由如下:
其一,课内古诗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古曲诗歌是中华民族这“国粹”,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的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断的长廊。”各年级教材都编选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历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正是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入选新教材的古诗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精华之作,在陶冶性情、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维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腹有诗气自华”,对这些古诗详加揣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悟诗人的思维和想象,接受古典诗歌文化的熏陶,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其二,课内古诗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古诗鉴赏常识的积累。这两年,文学常识虽然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是通过课内古诗的研读评价,使学生有所积累是不无裨益的。
通过课内古诗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重要诗人的主要生平、主要作品及其创作风格流派等,有利于把握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考查对王维《过香积寺》的赏析,如果了解王维的生平并知道这是他晚期的作品,理解这道诗就会方便得多。又如,李白的诗豪华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知道这一点,碰到李杜的诗,学生就可以试着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物,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课本上常见的意象很多,如“望月思远”(苏轼《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非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长亭古道则伤离别”(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鹃啼猿鸣使人哀”(白居易《琵琶行》“村鹃啼猿啸哀”、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2002年古诗鉴赏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其实,“柳”这一意象在中学课本中已出现多次,如《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王实甫《长亭送别》(“柳丝长玉骢难系”)。如果平时上这些课文时能抓住“柳”仔细品味,学生就能积累起古诗中“折柳则惜别怀远”的常识,面对2002年的古诗鉴赏题,大多数同学就能调动自己和积累,举一反三,顺利解答这道题。但如果平时没有这方面和积累,则另当别论了。
此外,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积累起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想象、虚实、烘托渲染、炼字等,可使学生在鉴赏时少走弯,有的放矢,不至于“老虎吃天,难下口”。
其三,课内古诗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学习古代诗歌,如果我们能注重对古诗本身及古诗的蕴含的文化背景和积累,注重对古代圣贤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定能使学生受益多多。平时,学生由于阅读量少,积淀不丰,加之长年坐在教室里,视野狭窄,感受浅薄,语言贫乏,写作如挤牙膏。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课文中值得为我们所用的材料俯拾即是。综观历年来的高考佳作,不少考生就是巧妙灵活地将它们运用起来,给他们的作文增添光彩,写出了思想睿智、语言生动、富有深度的优秀作文。他们有的直接引用原文中的诗名,有的把原诗名内化变成自己的话,用在自己的作文里。请看下面这段文字:“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过时空,激荡回旋在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指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是2002年高考佳作《东坡的选择》中的语句,我们不难看出考生就是灵活地将《赤壁赋》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知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些诗句作了巧妙地变通。如果考生不熟悉这篇课文,不熟悉苏轼复杂而又曲折的人生经历,在气氛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怎能如此自如地运用呢?又怎能在几十万份高考考卷中脱颖而出,成为夺魁之作呢?
其四,课内古诗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名言名句的识记。2002年起高考恢复了名言名句的考查,内容是2句课内1句课外,要求选两小题作答即可。在实际的考查中,就大多数考生来说,课外的那1名是形同虚设,拿分主要还要靠课内的两句。也许有的师生认为不就是背背默默吗?到时候突击一下就可以了。此言差矣。首先,句不离篇,篇不离句,离开了对全诗的整体把握,怎谈得上把握其中的个别诗句的意义?意义不懂,背诵就是死记硬背,即使背出来了,也容易遗忘;即使默出来了,也是错字别字不断,最终不能
得分。因此平时对课本上的名家诗篇一定要舍得化时间去细细品味,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去识记名篇名句,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平时训练中我们认为只要学生记住一些名言名句,这道题的分数就可以唾手可得,其实并非如此,如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18(3)题直接出自课二,可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不少学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能够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却不知相邻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飞回”。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只背名句而不读完整的诗篇。由于目标太集中了,结果只要试题与他们掌握的名句稍有出入,哪怕在同一首诗中,他们也只能束手无策。因此,平时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整体把握,整体诵读。
总而言之,课内古诗确实值得我们重视。如果放弃对它们的品读研析,而热衷于题海战术,岂不是舍本求末?
高考古代诗歌考查主要包括对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到了高三阶段,我们不妨着重从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评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悟到古诗鉴赏方法和规律,提高古诗鉴赏的敏感度。
但是,把“赌注”全部押在课内古诗的教学上,就得不偿失了。将课内古诗反复地“炖”“煲”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中华民族,泱泱诗国。入选教材的毕竟是少数,只凭这此课内古诗的研读评价就想培养古诗鉴赏的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课外古诗的学习积累。知识并不等于技能,学生只有把它们放到课本以外的材料中加以必要的历练,举一反三,才能形成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有了“例子”和凭借,学生“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因此,以课内古诗固本后,教学内容就要向外辐射。首先,在上新课时,结合所教课内诗歌,教师不妨找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流派的作家或相近题村的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使学生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探究他们的艺术手法。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还能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第五册诗歌单元教学时,可以补充李白的《行路难》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分别与《蜀道难》和《将进酒》作比较;可以补充杜甫的《江村》与《旅夜抒怀》作比较,其《兵车行》可与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作比较;也可以将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王维《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与杜甫《旅夜抒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作横向比较。当然,也不妨“舍远求近”利用《语文读本》上选编的那些古诗。以第五册为例,读本与课文相对应的就有九道古诗可参读。
其次,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针对其要求,作一些课外古诗鉴赏专题训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一定要在认真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从课外精选训练题,切忌搞题海战。高考古诗鉴赏一般“考什么”、“怎么考”,涉及“思想感情”该怎么答,涉及“表达技巧”该怎么答,涉及“语言”该怎么答,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心中有数,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定要让学生“见识”并“演习”。自2002年看书古诗鉴赏改为主观题后,对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准确的理解没有好的表达,依然不能在这一题上取得满意的分数。通过专题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解题的习惯,使学生了解高考古诗鉴赏的命题形式和解题思路,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
总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无论是课内古诗教学还是课外古诗教学,都是一种积累的悟得,学生平时只有厚积,考时才能薄发。它们都有助于学生古诗鉴赏水平的提高,不可偏废。如果说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之海中一艘船的话,那么课内古诗教学与课外古诗教学是高考古诗鉴赏的一双浆。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起划向胜利的彼岸吧。

投稿作文,赢彩豆,换礼品,拿奖金;点击立即投稿!
文学评说—让我们荡起双浆 相关的内容
上一篇也谈语文教育中的美学成分    下一篇对联趣话
给力(0)
很差(0)
这篇文章,您怎么看? 请认真对待!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尊敬的用户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发表评论!您可以选择 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