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发布作文   |   留言
  • 作文总数:4587481
  • 原创作文:458745
  • 会员总数:6241
搜作文 雪的作文 元旦作文 冬天 春节作文 感恩 爸爸
 
当前位置:作文网 > 写作技巧 > 经验交流

有心栽花花亦开

共有 人看过    来源:作文网收集    作者:徐月琴    时间:2012-11-26 10:31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在教学实践中总是这样要求自己:不仅要努力教育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技巧和方法,更要努力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侧重对人性的体验和感化,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和提升。
   《报任安》是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是叩开《史记》大门的金钥匙,其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如果仅把它作为一篇普通的文言文进行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句之类的常规教学,对高三学生来说,收获并不大,而且教学形式流于沉闷呆板,学生不但兴味索然,反而失去了一次和伟大灵魂对话从而汲取精神养料的美好机会。这无疑是课程资源的“大材小用”。那么怎样才能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读出《报任安书》中的人生启迪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精神受到浸润呢?笔者在教学时“有心栽花”,作了如下尝试:
一、近楼台先得月
    对于学生来说,这“近水楼台”就是手中的文本,不熟悉课文,不理解课文,所谓“人文内涵”“人文精神”就是“空中楼阁”。因此,我首先通过预习课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等手段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近司马迁。《报任安书》篇幅长,内容多,我把重点定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死抉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在司马迁看来,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则“与蝼蚁何以异?”假如受腐刑后,不堪屈辱孤寂,舍生就死,则虮限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因此,他无怨无悔地做出了人生的抉择。“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问题:遥想司马迁当年面临人生抉择时的情形,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你做得到吗?
    这个问题提出后,有的同学一脸严肃,有的同学低头沉思,这种课堂气氛表明他们己由对语言文字表层的理解转向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是啊,当得知司马迁以“自沉溺缧绁之辱”“身残处秽”为代价,当得知司马迁是在“肠一同而九回”的极度痛苦中“隐忍苟活”才完成《史记》的时候,谁能不对他非同寻常的生死观、刚强的意志产生敬佩之情呢?
    2、病蚌成珠
    哪粒珍珠不是由痛苦孕育而成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a href='/htluzuowen.html' target='_blank'>摺罚弧妒啡倨蟮资ハ头⒎咧饕病?rdquo;在这里,司马迁列举了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发愤著书”的例子。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列举这些磨难英雄发愤著书的事例?
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同学们领悟到司马迁正是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矢志进取的道路。
追问: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你面临挫折的时候,你怎么办呢? 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是对自己人格境界的拷问。“这何尝不是我们的榜样?”一个男同学响亮地回答。在学生基本达成共识之后,我要求他们将这段文字熟读成诵。琅琅书声中,同学们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在与这些磨难英雄对话,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漫漫人生路,他们拥有了一个不灭的“火把”。
二、远水解近渴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课文节选部分对司马迁家世的介绍只有寥寥数语,显然解不了同学们的“渴”,尽管此前他们已接触过《史记》中《陈涉世家》《鸿门宴》等作品,但对于极大多数同学来说,他们头脑中的司马迁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本着“知
人论世”的原则,我要求学生运“远水”解近渴,即课前查阅作者当年的有关资料,在课上作一简介。
    1、胸中有丘壑
    司马迁从小就跟他父亲学经史,读书非常用功,10岁就念古文,到20岁时已博览群书,有较广泛的知识。20岁的司马迁在他父亲的安排下,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游历,接触实际,扩大眼界,增长知识,结交朋友,游历
后不久,司马迁就被选任宫廷郎中,在宫内侍从武帝,多次随武帝外出祭祀山川,他时刻不忘治史,每到一处,都认真收集当地史料。他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时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问题: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常常搜索枯肠,也无从下笔。听了这些介绍后,你有什么想法?
    这个问题联系了同学们的切身实际,目的是让他们领悟到没有人能随随变变成功,成功需要顽强的毅力,勤奋的积累,只有平时注意博览群书,多接触生活,多接触社会,“胸中有丘壑”,写作才能“厚积博发”。
    2、家祭无忘告乃翁
    司马迁的父亲曾为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临死前拉着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殷切地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令,汝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俯首流涕,向父亲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迁在父亲生死诀别之际接受了修史的嘱托。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出狱后,司马迁发愤著书,继续《史记》的写作,终于在征和二年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巨著。    在同学介绍了上述情况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哉?”司马迁“污辱先人”吗?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为了引起同学们对司马迁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司马迁无愧于老父的嘱托和时代的召唤,他并没有“污辱先人”,也不必担心“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哉?”整个司马家族因他而荣耀,中华文明因他而更加璀璨。
三、何处不芳草
    “天涯何处不芳草”,生活何处无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Fj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句话表现了司马迁伟大的生死观,在这一方面,如果做个有心人的话,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事例可以成为《报任安书》相应的课外教学资源。
    2003年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纪念他。
    就在我上《报任安书》的前后,相继有许多位公众人物离开了人世。如:
    10月24日,宋美龄在美国去世。CNN回顾今年全球过世重要人物,宋美龄名列其中。
    12月9日,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的柯受良意外身亡,他虽然身患早期淋巴癌,但他对“飞车”的热爱却并未因此改变。
    12月30目,香港歌坛天后梅艳芳病逝,她在被确认患了癌症后仍然坚持开了8场演唱会。而她的好友张国荣在愚人节那天跳楼身亡。
    11月22日,恶贯满盈的黑道霸主刘涌被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死刑。
    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的体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简单穿插了这些人物的相关报道,并鼓励同学们在课后通过自己上网、进图书馆等途径作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布置他们以‘‘怎样对待生死”、“我眼中的司马迁”为话题任选一题写一篇读后感,以今天的眼光解读作品,审视司马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许由于课文本身的魅力,也许由于教师有意的教学设计,大多数同学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别人的冷眼与讥笑中,司马迁写出了《史记》,他活出了生命的精彩。相对而言,歌星张国荣死得就不值。(高三4沈兰兰)
——在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能自甘堕落,要勇敢地站起来,化逆境为动力,尽量使自己活得有价值。(高三4  钱浩亮)
    ——司马迁没有驰骋沙场的飒爽英姿,也没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但他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男儿。(高三2严红旭)
    ——曾经有多少次,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又破坏学习计划,和司马迁相比,我是在浪费青春,蹉跎岁月。司马迁志向的坚定、意志的顽强是我学习的榜样。(高三2徐清)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司马迁、毛泽东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高三2陈雅芬)
    读着同学们这些发自内心的感慨,我欣喜地发现在《报任安书》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已享受了一顿精神的大餐,丰富了心灵的体验,收获了人生的启示。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毋庸置疑, 语文学科在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确实承载着重要的任务。“有心栽花花亦开”,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注意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定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的健康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育必将硕果累累。

投稿作文,赢彩豆,换礼品,拿奖金;点击立即投稿!
有心栽花花亦开 相关的内容
给力(0)
很差(0)
这篇文章,您怎么看? 请认真对待!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尊敬的用户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发表评论!您可以选择 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